分享人:梁丽
分享内容:如何精准捕捉客户需求?
客户的心思你要摸透了,成交就容易;你要没抓住核心需求,再便宜的价格、再好的产品,也未必能拿下单子。
很多业务员刚上手,容易掉进两个坑:
第一个坑:只看表面需求,比如客户说要便宜,你就死磕价格,结果丢了利润,还没建立信任。
第二个坑:自嗨式推销,一股脑儿介绍产品、吹自家工厂,把客户吓跑。
其实,精准捕捉客户的核心需求,就是要学会:问对问题、听懂信号、读懂角色、确认闭环。
谈判前,你得搞清楚:
客户公司是大是小?
他是做批发、零售,还是OEM?
你面对的这个人,是采购、技术,还是老板?
案例:
面对的是采购:他一定会在价格上和你死磕。即使质量、交期也很重要,他也会先杀你价格。
面对的是技术人员:他可能完全不提价格,而是拼命问你产品规格、认证有没有、能不能做测试。
面对的是老板:他会综合考虑风险、利润和合作关系。你跟他说便宜10美金,他未必感兴趣,但你跟他说能帮他抢市场,他眼睛立马亮。
所以第一步,你要判断清楚客户是谁说了算。否则你聊再多,最后一句“我回去请示一下”,就全白费。
常见错误:一见客户,就急着推销:“我们工厂有多年经验,ISO9001认证,日产1000件,交期快,质量好……”
正确做法是:让客户多说,你少说。
开放式问题:
“您这批货主要是供哪个市场的?”
“您们选供应商时,最头疼的点是什么?”
“之前合作的厂家,有什么地方让您不太满意?”
客户一旦开口,他自己就会暴露很多关键信息。
客户说的往往是表面理由,你要靠追问,找到背后的“真实驱动力”。
场景案例:
客户说:“交期必须快。”
普通业务员:直接答应,“没问题,我们20天就能出货。”
高级业务员:继续追问,“您那边是客户催得急,还是市场有固定档期?” → 如果是市场档期,那说明客户要抢市场;如果是客户催,那你要强调供货稳定性。
客户说:“价格要便宜。”
普通业务员:立马降价。
高级业务员:先问,“您是因为预算有限,还是竞争对手报价特别低?” → 如果是预算问题,可以分批供货;如果是竞争对手低价,那你就得突出你的差异化优势。
别怕问“为什么”,你问得越多,客户越觉得你懂他。
客户真正的需求,往往藏在重复、强调、沉默里。
重复问价格 → 他可能真预算有限,也可能是在试探你底线。
反复确认交期 → 说明供货稳定对他至关重要,他可能被前供应商坑过。
一直问认证 → 他可能需要你的资质去说服他的客户。
遇到某个问题沉默 → 说明这是痛点,他不想暴露太多。
客户的语速、语气变化也是信号,比如说到某个点,他语气变重,说明特别在意。
很多业务员爱自作聪明:觉得自己已经猜到客户想要什么,然后直接报方案。结果客户心里想的和你说的完全不一样,谈判当场凉凉。
解决办法就是:总结+确认。
例子:
“听下来,您最关心的其实是交期和稳定供货,对吗?”
“除了价格,您还希望我们在售后上能给保障,是这样吧?”
客户要么点头确认,要么补充修改。这样你就不会走偏。
客户的需求不是一层的,而是分三层:
显性需求(表面)
价格、数量、规格。
客户一开口就会说。
隐性需求(背后)
交付稳定、认证齐全、售后服务。
客户不会直接说,但通过对话能挖出来。
战略需求(深层)
降低风险、长期合作、提升市场竞争力。
这个只有聊透了,客户才会透露。
案例:
客户说要便宜,这是显性需求。
你追问发现,其实是因为他们市场竞争激烈,这是隐性需求。
再聊下去,发现他想找一个长期能稳定供货的厂家,好让自己在市场上立住,这是战略需求。
很多业务员最大的问题是:只会说“我有啥”,不会说“这对你有啥好处”。
特征:交期20天。
优势:比同行快一周。
利益:您能更快供货客户,减少断货。
证据:XX客户就是因为我们交期快,抢到市场份额。
客户买的不是“20天交期”,而是“抢市场机会”。
价格型客户
套路:开口就砍价。
应对:强调总成本(质量稳定、售后少、损耗低)。
交付型客户
套路:反复确认交期。
应对:亮产能、亮流程、亮案例。
品牌背书型客户
套路:要认证、案例。
应对:拿证书、客户名单、成功案例撑腰。
长期型客户
套路:前期不急下单,考察你。
应对:耐心跟进,持续展示稳定性。
外贸谈判,往往是跨文化交流。不同国家客户的关注点和沟通方式,差别很大:
欧美客户:讲规则、讲合同、讲合规。他们关心认证、责任、售后保障。
中东客户:重关系、重承诺,喜欢爽快的回答,不喜欢太绕。
东南亚客户:对价格比较敏感,喜欢灵活付款方式。
日本客户:非常注重细节和长期合作,谈判节奏慢,但一旦信任你,粘性很高。
在谈判前,先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习惯,避免踩雷。
下面这份清单,你可以随身带着,客户场景里直接用:
这批货主要是用在什么市场?
您的终端客户最在意什么?
之前合作的供应商,您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?
那有没有什么地方让您头疼?
您们选供应商时,最优先考虑哪一项?
除了价格,还有哪些因素您必须要考虑?
您提到交期很重要,是因为市场档期还是客户催?
对于“质量稳定”,您心里的标准是什么?
您们市场上主要竞争对手是谁?
如果产品迟到,会对您这边造成多大影响?
您们有没有固定的认证或检测要求?
售后方面,您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?
您们一年大概用多少量?
采购流程一般是您拍板,还是需要多人审批?
您更倾向于短期合作,还是找长期稳定的供应商?
如果我们比同行快一周交货,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?
除了产品本身,您还希望供应商在哪些方面帮到您?
您们有没有遇到过因供应商问题而导致的损失?
您最理想的供应商,应该是什么样子?
如果这次合作顺利,后面您希望我们在哪方面进一步配合?
这些问题不是要一次性问完,而是结合场景慢慢抛出来,客户会一步步把核心需求“说”给你。
| 阶段 | 怎么做 | 客户信号 | 核心需求可能是 |
| 前期准备 | 先搞清楚客户公司、行业、角色 | - 大公司流程多 - 中小公司动作快 - 采购/技术/老板关注点不同 | 判断客户是谁说了算,别找错人 |
| 开场沟通 | 多问开放问题,让客户说 | 客户说得越多,透露的越多 | 挖出表面需求:价格、交期、质量 |
| 深挖需求 | 顺着客户话追问“为什么” | 客户开始讲背后的原因 | 发现隐性需求:风险、售后、稳定性 |
| 听弦外音 | 注意客户的重复、强调 | 客户频繁提及某点 | 识别真正在意的关键点 |
| 确认闭环 | 总结+确认,不要自己猜 | 客户点头确认或补充 | 锁定核心需求,避免误判 |
| 需求分层 | 把客户需求分三层 | 通过对话慢慢浮现 | 找到能打动客户的“心口软” |
| 对应方案 | 对上需求 | 客户点头/兴趣增加 | 提出解决方案,增加成交概率 |
外贸谈判抓需求,不是看客户说啥,而是要听懂他“为啥说”。
流程就是:
先摸清楚人和公司;
开场别急着推销,多问问题;
顺着客户话深挖,找到背后动机;
注意重复和语气,捕捉信号;
总结确认,别瞎猜;
把显性需求挖到隐性,再挖到战略需求;
把你的优势翻译成客户的利益;
针对不同客户类型,找对应套路;
注意跨文化沟通,别踩雷;
随身带着万能提问清单,谈判就不怕冷场。
当你做到这十步,客户就会觉得:“你不仅是卖货的,你是懂我的人。”而客户真正愿意长期合作的,永远是“懂他”的供应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