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贸不是光会英语就行:客户买的不是语言,是产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客户其实比你还懂:很多国外客户是行业老手,如果你回答不上来,就会被贴上“不专业”的标签。
吃透产品=吃透行业话语权:你能帮客户分析优劣势、对比市场,就自然变成了“顾问型销售”,而不是“报价员”。
眼到:天天看实物和样品,多观察细节(颜色、厚度、材质、包装方式)。
手到:能亲自试就去试,比如人造草,你要自己踩踩、摸摸,看耐磨性、柔软度。
心到:用心去记不同系列的区别,比如:草高30mm和50mm的适用场景是什么?客户一问,你能脱口而出。
把公司所有的样品按分类整理好,自己做一个小“产品手册”,每天翻几遍。
不同的行业都有一堆专业参数,客户最关心的就是这些。比如:
人造草:密度、草高、针距、耐紫外线等级。
五金:材质(304、316)、厚度、硬度、表面处理。
纺织:克重、纱支、织法、色牢度。
不要死记硬背,而是搞懂“为什么要有这个参数”。比如:草坪密度高=更耐用,草高低=更适合运动场。做一个“参数-作用-客户关心点”的对照表,随时翻。
客户最常问的就是那几类问题:
性能:耐不耐用?能用几年?
适用场景:这个产品用在什么地方?
对比:和市场上的差别是什么?
价格:为什么你们价格比别人贵/便宜?
整理过去客户的提问,统一写成FAQ。
每个答案都写一版“专业版”(技术细节)+“大白话版”(客户易懂)。
这样你无论遇到工程师客户,还是贸易商客户,都能应付自如。
外贸业务员如果只会报价,永远被动。你要能讲出“产品是怎么做出来的”。
去车间、生产线多跑,多问工人师傅。
学会工艺流程:原材料—生产—检测—包装。
特别记住哪些环节容易出问题,哪些能体现你们的优势。
客户一听就知道你是真懂行的,不是纸上谈兵。
去Alibaba、Made-in-China、1688看看别人同类产品怎么写参数、怎么包装。
多下载竞品的catalog,找出区别。
客户最关心的是“为什么要选你而不是别人”,所以你要能随时拿出差异化优势。
行业资料:去看行业协会、展会的报告,了解趋势。
实战结合:多和客户聊,客户的提问就是最真实的学习材料。每回答一个问题,你就进步一小步。
三句话介绍法:能把你家产品用三句话讲明白(特点、优势、应用)。
PK法:把自家产品和竞争对手做一张对比表,清晰易记。
画图法:把工艺流程、应用场景画出来,比背文字快。
客户语言法:别光用专业词,要能用客户能理解的大白话表达。
快速“吃透”行业产品,其实就是 三个层次:
熟悉产品本身(规格、参数、应用场景)。
熟悉生产工艺和行业知识(能讲工厂和流程)。
熟悉客户视角(能回答他们的关心点)。